當教會吹起「猶太風」
在教會的圈子待久了,有時覺得好像每隔一段時間,台灣教會就會流行某些潮流或事物。像是教會組織要走「小組」、「G12」還是「雙翼」等等的「小組風」。以大型「特會」取代「佈道會」、「培靈會」的「特會風」。要不然就是有別於傳統聖詩的「敬拜讚美風」。
教會是「感人」還是「趕人」?
教會不只是宗教組織,非營利團體,慈善機構加上傳福音機器而已,更不是懸掛十字架的建築物。教會是基督的身體,是一種關係,教會是一種基督徒互動的狀態,教會是一群基督徒以聖經為中心彼此勸勉的生活方式。教會只有一個頭,就是耶穌基督,只要不回歸聖經的教會觀,堅持傳統的教會永遠是紛擾複雜的。
對不起,請您原諒!——被陳進興打臉有感
每年10月31日「宗教改革紀念日」到11月,我經常會翻閱《罪人的遺書——陳進興獄中告白》。跟著白曉燕命案主嫌陳進興的自述,時間回到1997年11月。記得11月18日晚間,陳進興潛入南非武官卓懋祺的家中,持槍挾持卓家5人,call-in台視主播戴忠仁對話。
基督徒參政,不要假公義之名偷渡個人好惡
這些年,台灣某些教會組織因為跟社會公眾再一些公共議題上的立場不同,選擇了和社會輿論對抗而非溝通的方式,甚至不惜製造假見證和說謊也要攻擊不同立場者。雖然教會的內團體自己說了很多聖戰式語言自我強化,實際情況是讓許多非基督徒對基督教會產生非常不好的負面印象,甚至將基督徒與反智主義畫上等號。
開口前先想想,你讓人靠近耶穌或走遠?
日前的金鐘獎頒獎典禮上,得獎者李天柱先生的一番反同言論,引發社會輿論譁然,甚至鬧上國際媒體版面。支持者說,那是李天柱先生的言論自由,反對者說,言論自由不包含歧視,兩派人馬各有擁護說詞,誰也說服不了誰,社會則因為一個基督徒在公開場合的言論,陷入一番爭論之中。
教會,你的麻煩大了
「復興」二個字,大概是教會界最受歡迎的字眼。講員一講「復興」,信徒精神就來了。只不過,這些年來舉辦過無數復興特會以後,究竟有沒有復興?或許有!因為某些教會復興了,人數破千,分堂林立。
葛理翰與班尼辛──信徒的鑒戒
佈道家忙著四處奔波,開會籌備,人脈無限,應接不暇,不要說讀經禱告,就連家人都聚少離多,這恐怕已經是「宗教現象」,只是一種專業,卻偏離了信仰本質。不管您所認識的牧者結局如何,那還是他跟神之間的事,每個信徒只能好自為之,專注於自己的信仰實踐才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