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學也可以很藝術
經常被喻為「象牙塔」的神學院,也可以透過敘事性的音樂和簡短的論文,來與社會對話。坦白說,論文對台灣社會來說,仍是頗新潮的東西,還不知道要怎麼恰當地反應;反觀做學問的人,也不知道要怎樣讓論文與社會產生互動。論文,不是為了追求點數,爭取研究經費所用,更可以刺激社會思考,讓大家一起來想想:我們要成為怎樣的社會
現代、後現代、信仰實踐
身為七年級的我,在台灣接受教育的過程中,我被灌輸世界上的國家大致可以被分為三類:「前現代化國家」、「發展中國家」、和「現代化國家」。因此,每當在教科書上看到「現代化」一詞時,總是把它與「進步」和「開明」聯想在一起。
找回社會政策中的挽回與擔當
日前,一份經多數台北市議員連署,要求北市府「推動公營住宅方案應依公民參與及I-Voting精神,以基地為圓心,周邊直徑1公里之居民,舉辦兩次以上公聽會,並獲得多數居民同意後,始得進行設計規劃。」的提案,引起輿論的關切與批評。
索菲,信耶穌得永生!──經與典的反思(二)
看到這句話時,我感到渾身震顫。根據索菲的姐姐英格‧蕭爾(Inge Scholl)的記述,聽到這話的索菲倒是十分鎮定,「以嚴肅、堅決並帶三分命令式的口吻對母親說道:『是,你也一樣。』」然後,「她也離開了」,在索菲之前,她的哥哥漢斯(Hans Scholl)已經先她一步,向父母告別。
他們為什麼要離開父母?更重要的是,在離開前,做母親的為什麼要提醒女兒記得耶穌?作女兒的,又為什麼給母親同樣的提醒?
最重要的是,索菲是誰?
索菲‧蕭爾(Sophie Scholl),和她的哥哥漢斯一樣,是反納粹秘密團體「白玫瑰」的成員。從1942年夏天到1943年初,他們祕密郵寄發出了六張傳單,在二戰期間的納粹德國,以渺小的個體力量,挺身對整個轉變成戰爭機器的獨裁體制,發出反抗納粹的呼籲。
在發出第六張傳單後,兩兄妹被逮捕並處以死刑。一起被送上斷頭台的,還有他們的朋友克里斯多福(Christoph Probst)。他們的作為震動了當時的納粹高層,在他們之後,「白玫瑰審判」還進行了四輪,牽連了更多人。而今,他們是德國精神重生的代表。在2003年德國電視二台(ZDF)的十大重要德國人票選裡,他們在年輕選民投票中名列第一,超越了德國歷史上所有音樂家、哲學家、科學家與神學家。
第一次聽說索菲、漢斯、和他們在「白玫瑰」的其他夥伴的故事,我已經不是躲在被窩裡看課外書的小孩,而是隻身在台北闖蕩的青年。在漆黑的電影院裡,電影《帝國大審判》開場不過十分鐘,我們就看到索菲和漢斯,在莊嚴典雅的慕尼黑大學裡,從偌大的穿堂上方灑下抗暴傳單。他們就是當年的小蜜蜂。而在納粹底下,小蜜蜂是要付出代價的。他們兩人沒能從人群中趁亂逃出,被抓耙子當場逮捕,第四天受審,並於當天執行死刑。
電影的手法很沉著,冷靜,焦點大多放在對話上,特別是兩組對話:索菲與負責偵查的警探之間的對話,以及索菲兄妹等人在「人民法庭」上受審的辯論。在電影中,我卻沒有閱讀《白玫瑰一九四三》時的椎心之感。在電影裡大量的對話中,我們被拉進了索菲受審的現實過程,感受到更大的是壓力。但在書中,我們卻隨著姊姊英格,以及其他被動受訪或是主動陳述的敘事者,不斷變換視角,彷彿不斷從不同的側面旁觀這幾個抗暴的年輕人。而在眾人的目光疊合之下,索菲與漢斯的形像突然清晰起來:這是兩個基督徒。
幾乎所有受訪者,對索菲兄妹最深的印象,都是他們如何冷靜,保持尊嚴,以及他們為了挽救其他夥伴的性命,在偵訊時不斷把罪行往自己身上攬──「我就是!」完全可以想像人們會想起耶穌這句話,在德國這個宗教改革發源的地方。至少,負責偵訊他們的刑事組長羅伯特‧莫爾(Robert Mohr)就清楚感受到這點。他在受訪稿中表示:「我甚至覺得,他們是以宗教的觀點走上了自己的道路。總而言之,他們的宗教信仰非常虔誠。」
而在慕尼黑斯塔德海姆監獄擔任神職的卡爾‧阿爾特(Dr. Karl Alt)牧師,則如此形容他被召來舉行死刑前的臨終聖事時的心情:「當我走進他的囚室時,心中不覺顫抖起來…但是漢斯‧蕭爾幫我一除了心中的一切疑慮,」漢斯知道自己死前希望與牧師一起閱讀的經文是什麼,他的臨終祈禱,在牧師耳裡聽來不單是為了自己,也為了整個民族;漢斯受刑前想讀的是〈哥林多前書13章〉,愛的篇章,而在這最後一刻,他對牧師「果決地回答:『我們絕不可以暴易暴。對我而言,一切的憤恨都已經煙消雲散了。』」他用自己生前最後一刻,向牧師表現出什麼是聖餐,以致於牧師在記述中說:「臨刑前的囚室於焉化身為上帝的神聖殿堂……。」
他們在生命中的最後四天裡,感動了獄中上下,甚至是與他們站在對立面的偵訊者。而由他們所撰寫、秘密散發的六張小蜜蜂傳單,在我看來,是不折不扣的經典文獻。在六張傳單中,他們有步驟地引用席勒和歌德(傳單一)、老子(傳單二)、亞里斯多德(傳單三;亦參〈民主精神中的基督教元素〉一文)、諾瓦利斯(傳單四);而正是在第四張傳單裡,他們直接對德國的基督徒提出呼籲:
「難道上帝沒有賜給你戰鬥的力量和勇氣?我們如果想攻擊邪惡,就必須深入虎穴,而希特勒的權力就是那個虎穴。」
這是一種敵我關係的神聖化嗎?我們對此不是應該更加小心嗎?在電影裡有個偵訊段落,刑警問索菲:「你不是新教徒嗎?教會不也要求:就算懷疑,也得委身嗎?」他要的是說服索菲:就算懷疑領袖,也要一樣順服,事實上,這才是神化了黨和領袖;相對地,索菲的回應是:「人們是自願來教會的;希特勒沒給我們其他選擇。」
正是如此。索菲和其他白玫瑰成員在戰爭時期的獨裁統治底下,讓他們起身反抗的理由,正是國家要審判處死他們的理由:沒有選擇,不可以有選擇。掐熄言論自由,正是扼殺選擇的第一步。緊接著,就會是扭曲的主張橫行,甚至落實為法律:為猶太人立專法就是第一步……。
然後,索菲兄妹,以及其他白玫瑰的夥伴們做出回應了,不惜附上生命的代價。他們在生前受到自己國家政府的無情打壓,但卻在自己政府的高牆外引發回響──流亡倫敦的湯瑪斯‧曼終於能在英國BBC上公開講:說德國就是納粹主義,顯然是錯的,有人反抗就是明證,而從反抗者的傳單清楚可見,德國人不會一直輕易地受謊言所欺。
湯瑪斯‧曼忘了說:德國教會也不會輕易受到謊言所欺,不會像納粹法學家一樣只會搞扭曲人性的法條。但說到底,在那段日子裡,為德國教會做出見證的,是像索菲兄妹這樣,被送上斷頭台的一個一個的個人。而這些人知道:信耶穌得永生。
(封面相片來源:《帝國大審判》劇照)
寫一張教師節卡片給耶穌
如果要寫一張教師節卡片,你會想寫給誰?在人生旅途上,有許多人都能成為我們的好老師:包括學校老師、同儕、朋友、伴侶、長輩或者教會牧者,但是如果真要找出誰的影響力最大,那麼絕對不能忽略耶穌。
無懼的愛:一場屬靈回歸的旅程
如果要用一個詞總結這個世界的問題,那會是什麼?在《愛勝過恐懼》一書中,靈修導師盧雲指出:「恐懼」導致世世代代的人們被困在無歸屬感、毫無果效以及停滯不前的痛苦中,唯有神的愛能使人脫離恐懼的牢籠,迎向自由無懼的生命。
瑞典國寶作家的死亡寓言
約拿單以生命為代價的救援行動,並不是值得其他人效法的匹夫之勇,而是足以讓讀者識讀出「犧牲之愛」的記號。儘管如黑暗一般的未知與死亡本身,仍然令人畏懼、難以欣羨,但正是「愛」的記憶與召喚,才能讓人在享受「愛」同在的片刻,決定揹著「愛的記憶」,躍向恐懼與死亡。
用什麼樂器敬拜?──習以為常系列之一
許多台灣的禮拜堂都擺了一台鋼琴,有的還是平台鋼琴。鋼琴音域廣、音色豐富、音響可塑性高,可以為一人、數十人、數百人伴奏,也可以是獨奏樂器,鋼琴之於音樂敬拜有許多好處。問題是,在有鋼琴的教會中,有多少人懂得鋼琴應用於音樂敬拜中的特色、優勢與劣勢呢?